“痛风”的三个误区及正确的康复方案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是男性的一种“特权病”(男性患者占90%),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都患有痛风,所以痛风又被视为和酒肉关系密切的“富贵病”、“帝王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嘌呤、高蛋白饮食大量摄入,普通老百姓患痛风的人数日益增多。推荐阅读:20多岁痛风晚年会怎样?痛风患者能否完全停药?
一、急性发作时使用大量抗生素
痛风急性关节炎多在夜间突然发作,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多见,表现为剧痛,肿胀、皮肤暗红。在此期间有的患者急于缓解不适,使用大量抗生素。
然而,痛风急性发作是由尿酸盐结晶而引起的关节炎,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那为什么有些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病情会有所缓解呢?
一方面,痛风急性发作本身就有一定的自限性(时间范围)。一般患者即使不做任何治疗,也多可与疾病发作3~10日逐渐缓解。这种自然缓解常常被误认为是抗生素的疗效。另一方面,有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地塞米松等激素,此类药物具有非常强大的抗炎作用,可使关节炎症迅速缓解。
若痛风继续进展,出现坚硬如石的痛风结节,局部皮肤破溃发生感染,还是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二、尿酸高=痛风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诊断的重要标志,单并非痛风的同义词。
血尿酸值与通风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血尿酸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久,发生痛风的几率就越大。一症生百病,十人九痛风。80%的高尿酸血症,三年内会有9人形成痛风。另外,尿酸值过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及猝死危险。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尿酸过多和(或)尿酸排泄不良导致学尿酸水平过高,超过血液饱和状态,形成的高尿酸血症,尿酸在关节处形成结晶体,以针状结晶形式沉积在关节,而诱发无菌性的关节炎症反应或(和)痛风石疾病,产生肿痛的现象。常常在夜晚突然发作,剧痛难忍。患部皮肤又红又热,关节则又肿又敏感,而且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数日。因为痛风的疼痛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称之为痛风。
三、痛风患者只能低嘌呤饮食
饮食调节是痛风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传统观念认为痛风患者要限制酒精摄入,控制食物中嘌呤的摄入。如肉、鱼、禽、豆类等食物的摄入(包括富含嘌呤的蔬菜)。
研究发现,肉类食品中特别是羊肉以及啤酒和海鲜,的确是引起尿酸过高、诱发痛风的主要因素,对这些食物控制摄入量是必须的。但对富含嘌呤的蔬菜和豆制品敬而远之则没有必要。
台湾的研究表明,嘌呤含量高的蔬菜同时富含膳食纤维、叶酸和维生素C等,反而对痛风患者有保护作用。而日本有学者研究发现,豆腐对健康人群和痛风患者的血清尿都是蛋白质,这对痛风患者反而是好事。富含嘌呤的蔬菜包括蘑菇、菠菜、花菜、鲜豌豆、扁豆、四季豆、青豆、芦笋等。对这些蔬菜,即使您患有痛风,也不必刻意回避,只要在痛风急性发作是尽量避免就可以了。
痛风是因为遗传性或取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削减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尿酸钠或尿酸盐结晶从超丰满的细胞外液堆积于组织所构成的的一种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前期确诊治疗能改善关节损坏,推迟肾脏损害进程。
肌骨超声能清楚反应尿酸踪迹改动,差异滑膜上血流信号的增多、形状不规则的稠浊回声团块;发现痛风性关节炎劳累关节的骨腐蚀、关节积液、滑膜增生、关节周围滑囊积液、关节内片状强回声团伴声影、关节软骨/两头征等超声阳性表现;闪现关节内出现痛风石、平行线、滑膜上及韧带内高回声点,剖析关节炎症处于哪个时期。肌骨超声对痛风不同病期的确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