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想沾荤,做到三吃三不吃,从此拒绝尿酸高!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较重要的生化基础,而尿酸是嘌呤在人体代谢中的终产物。因此,食物中的嘌呤含量越高,对痛风患者的病情控制越不利,痛风患者应避免或限制进食高嘌呤的食物。绝大多数的动物性食品,嘌呤含量都较高,是痛风患者的禁忌,但动物性食品同时也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痛风患者应在低嘌呤和营养均衡之间取舍。接下来,成都痛风医院陈建春主任就为大家介绍几条安全进食动物性食品的原则。
1、吃大不吃小
一般来说,同一类型的动物,它的个头越大,嘌呤含量就相对更少。反之,它的嘌呤就越高。牛的个头大,羊的个头小,同样重量的羊肉(111.5毫克每百克),嘌呤含量就比牛肉(83.7毫克每百克)高得多;除了肉类,从动物内脏的嘌呤含量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比如,猪肝的嘌呤含量为169.5毫克每百克,而鸭肝的嘌呤含量就高达301.5毫克每百克。概括来说,浓缩的就是精华,越是精华嘌呤含量就越高。
2、吃白不吃红
白是指白肉,红是指红肉。白肉和红肉都是营养学上的名词,禽类(鸡鸭)和鱼类都是白肉,而猪牛羊等兽类的肉属于红肉。红肉除了富含尿酸合成的底物嘌呤外,还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后者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会减少肾的尿酸排泄,而且还与痛风的急性发作有关;白肉虽然也含有较高的嘌呤,但白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多,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简单来说,在相同数量的前提下,进食红肉不仅会使尿酸生成增加,还影响尿酸排泄,同时升高了痛风的并发症发生风险,而且更容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进食白肉也会使尿酸生成增加,诱发痛风,但风险相对更小,而且白肉对尿酸排泄的影响更小。
3、 吃少不吃多
动物性食品中的嘌呤,生物利用度高,摄入人体后更容易转化为尿酸。另外,动物性食品中的嘌呤,其种类主要是黄嘌呤或者次黄嘌呤,和相同嘌呤含量的植物性食品相比,进食动物性食品后血尿酸升高更为明显。而且,动物性食品的嘌呤含量普遍要比植物性食品高。因此,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动物性食品,也不论其嘌呤含量多少,都应该控制进食的量,多食无益。一般来说,在痛风的急性期,每日饮食中摄入的嘌呤应控制在150毫克以下;在痛风的缓解期,每日饮食中摄入的嘌呤宜控制在200毫克左右。
成都痛风医院陈建春主任提醒有两种动物性食品,痛风患者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奶制品,尤其是低脂和脱脂奶制品,可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痛风的发生率,是各地痛风防治指南中唯一鼓励痛风患者摄入的动物性食品。低脂酸奶也存在相似的作用。奶制品的降尿酸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微量元素、酪蛋白等相关。
鸡蛋虽然不能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它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能够提供组织代谢不断更新的需要,嘌呤含量也非常少(1个鸡蛋只有1个细胞),对痛风病情几乎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是痛风患者有益的营养补充。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